101 首级(下)-《三国志之刘备有子刘封》


    第(2/3)页

    那些人,那些所谓的名门世家,累世公侯,只不过是做着一点点自己的本份工作,却指盼着得到全天下的馈赠作为补偿,稍有不如意,别人开出个更高的价码稍稍引诱,改换门庭寡廉鲜耻又有谁在意?更别说那虚无飘渺的天下兴亡民生惟艰了!

    天下兴亡,与我何干?

    哈哈哈!

    刘封心中,从未有像今天这般真切的,对这些粗俗军汉充满了信任,无以复加的信任,他们需求的最少,却付出的最多,天之道,本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我知道你们不怕死,可是我怕,真的怕!”稳住心神,刘封大声道,“我既然不得已一定要带你们去送死,若不能保证你们的父母妻儿一生衣食无忧,我怕我这辈永远都睡不了一个安稳觉!”

    卢毓排开了书案,在风雪中,一卷卷光洁明亮的正心纸被刮得东倒西歪了,破开了一条条口子,心中却有一个不安的念头,并州,到底是主公的,还是公子刘封的,还是大汉朝廷的?究竟谁说了算?

    在他还在迟疑中,刘封却已公开了他的深思熟虑:

    “战死者,父母由州府奉养,每人授田一顷,十年免赋!”

    “斩首一人的,爵一级,授田五亩,斩首五人,爵再升一级,宅一处,授田五十亩,终生免赋!”

    “斩敌大将一人,爵升三级,授田一顷,终生免赋!”

    “斩……”

    卢毓颤抖着手,在一张大红帛布上一字不漏的记着刘封的口授,却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心中的震惊,他不明白,或者说他很明白:公子他想要干什么?只是临行前的一个空头许诺,还是真不将汉家法度放在眼里?公子,他又置主公于何地……

    熟读史藉的卢毓自然知道,刘封所述的这一条条,其实就是秦人的军功首级制和军功授田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汉朝曾经遵循过,却早已废弃不用的军功授田制!

    秦人就是藉着商君首创的军功首级制和军功授田制,民皆好战,奋勇争先,终于由弱转强,灭了周室,吞了六国,混一,建立了秦始皇的千古帝业!

    汉承秦制,也都是极重军功的,敌人的首级就是军人的勋章,在战场上凭军功封侯是汉代所有男儿的梦想,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是汉家军功制度的基本写照。

    这条路虽然艰难,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基本上可以做到公正、公平,真真正正的凭本事混饭吃。也正因此,用敌人的首级铺就自己的封侯路,才能成为所有汉家男儿一生的梦想,钻营来的东西,是羞与人说的,永远让人瞧不起。

    李广的人生悲剧,就是他征战数十年,无数次的接近这个目标,却依然两手空空!

    纵然一时还没想明白军功授田制可能带什么样的影响,卢毓却很清楚,军功授田制是秦国兴起的一个关键。只是卢毓还有些不明白的是,刘封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重又拾起这个军功授田制,汉家制度里已经将这一条勾掉了,刘封虽然是朱虚侯,但私改汉家法度的事情却不是他可以做的,而且显然的,这只是他的临时起意,根本就没有与主公刘备商量过。稳定军心的办法有很多种,私改国家法度却会招来诟病,尤其这是一条比较敏感的制度。

    而且军功授田制的施行,必然导制军人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产生大批因军人新贵,必然要挑战到世家阀门在大汉帝国各个领域的统治地位,他们能答应吗?

    原本低贱的庶人工商凭着军功和累世公侯平起平坐?

    开玩笑!

    卢毓的额头不住的沁着热汗,握笔的手不住的颤抖着,却不知他是冷,还是热。井然有序的军士禢表激昂,他们想不到太深远的地方去,也不会去太深远的东西,然有一个很浅显的事实却是一目了然的:有了这些田地,宅院,就算自己战死了,父母妻儿也可以一世无忧的,而且,或是自己能多砍下几个人的首级……

    锃亮锃亮的一双双眼睛,比闻着血腥的豺狼还要豺狼!

    刘封的这一个决定是临时起意没错,然而却也是他深思熟虑的一个必然选择。

    在先秦和汉前期,军人有着极崇高的地位,汉高祖刘邦曾与群臣斩白马相誓:“非军功不得侯”,更是使封侯拜爵成了军人的专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家的制度又有秦制有着不同,所有的积极方面逐渐受到破坏,便是汉高祖斩白马与群臣相誓的“非军功不得侯”,也才不过几十年后,就由他的孙子汉景帝刘启亲手破坏了。

    汉景帝时,在窦太后的强烈干预下,后戚开始可以光明正大的凭着椒房之宠封侯,大量不学无术的外戚子弟凭着汉家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一夕之间登居高位,最后竟演变至王莽篡汉,而当时的大汉群臣却争相为“圣人”王莽歌颂德,恬不知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莽之所以能收买大汉群臣的,他是主要的一种手段,却是始自汉武帝为无军功的丞相公孙弘封侯,使得原本只有在沙场上为国杀敌的军人才独有的封侯之盛举除了外戚外,又成了皇帝权臣笼络人士的一种手段,大汉的侯位,便是越发的不值钱了。汉灵帝时代,甚至明码标价,有钱就买得到!

    到了东汉末年,曾经激励着一代代汉家军人在沙场上杀敌奋不顾身的军功授田制却不知在什么时候给败坏掉了,于是便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故事,为国征战了几十年的老兵,一日退伍回到家中,最后却只剩下了“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第(2/3)页